我們都知道佛教作為中華民族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對國人有著很大的影響。佛教當中的佛像雕塑作為其思維的載體,更是受到大家的愛戴。兩千多年前的佛教文明前史,以其特有的精力救贖,平撫人間的種種迷惑。經過藝術,出現是一門集宗教、前史、技術價值的綜合體,所依托的文明將隨中華民族的精神而存在。其中,藏傳佛教藝術以其精湛的技藝,神秘的派系傳承而得到人們的重視。藏傳佛像多以純銅鑄造,稱為利瑪,精選的原料所制作而成的雕像,都以制作人的名號或地域名稱為前綴,如如扎什利瑪、桑塘利瑪等。 尤其是明朝永樂、宣德年間的藏傳金銅佛像,藏地稱其為永樂利瑪。因為受到尼泊爾紐瓦爾藝術的影響,人物造型精確天然,技術精湛,細微之處纖毫畢現。藏佛教的像系比較龐大,它們的造型也比較豐富。佛像有印度、尼泊爾、克什米爾造像,有漢地造像,但多數為西藏本地的造像,西藏很多地方都有大量的銅雕藏佛像,同時又有西藏原始苯教的融入之中,蒙古、漢地的一些風格也融入到藏傳佛教的佛像之中。

大勢至菩薩銅雕

坐式彌勒佛銅雕
藏佛像雕塑的造型極為豐富多彩,有慈眉善目善美、面貌安詳的顯宗佛像;兇神惡煞、多手多臂的密宗佛像;嫵媚動人的度母像;面目猙獰的佛母像;極美與極丑、極善與極惡的終身聚居在一起。西藏早期的佛像特點為:佛頭戴三幅冠(三葉冠、三花冠的簡稱),底座無十字金剛。其中宋代藏佛的主要特征在藏傳佛教佛像之中,祖師的地位較為尊貴;男女雙身像是藏傳佛教中特有的內容;女神像憤忿也是藏佛像中明顯的特征。銅雕藏佛像的工藝性比較強,藝術性比較弱,時代特征不甚明顯,藏傳佛教的匠師們,造像必須嚴格按照《造像量度經》的規格制作佛像,漢代佛像斷代的依據是時代特征,藏傳佛像斷代依據則是區域風格。藏漢長期一家又與中亞、印巴次大陸相接壤,所以西藏苯教文化、印度文化、中亞文化、漢地文化等都交織在一起,相互滲透和影響。

藏佛像白度母銅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