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藝術泛指與佛教相關的建筑、雕塑、繪畫、文學與音樂等藝術作品,是隨佛教的誕生而產生。佛像藝術是佛教藝術的主要表達形式之一,是受到古希臘文化影響。印度文化和西域文化混合的文化產物,自兩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與中國文化互為融合,相互輝映,佛教的雕塑、泥塑乃至佛教繪畫等藝術方面的創造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佛像的形成風格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背景的不斷更替而不斷改變的。由于這種改變,佛像由早期的供奉、信徒瞻仰逐步轉向藝術化進程,讓佛像在寺院供奉與藝術審美之間共享。然而,佛像藝術的自身發展與社會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受到時代變遷與更替的影響,佛像藝術具有不同的時代風格。

銅雕寺廟佛堂地藏菩薩
1.“慰藉型”,魏晉南北朝是佛像藝術的發展時期。由于戰亂時期,更多的是把解脫苦難的希望寄托在廣傳入中國的佛教和菩薩上。主要特征是褒衣博帶、秀骨清像,以婦女形象為依據,寶冠花飾,微笑撫慰著蕓蕓眾生的心靈。

觀音石浮雕
2.“標志型”,唐代時期佛像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雕鑿工藝精細面容雍容嫻靜,身材比例勻稱、結構合理,寫實性較強。體態自然舒展、衣飾多樣衣料質感柔和輕薄、衣紋流暢具有時代特點,鎏金泛紅又具有時代特色。
3.“時代影響交融”。明代時期,佛像藝術從造像題材和造像風格更是不同于以往時期。由于藏傳佛教的影響極大,各階段統治者對藏傳佛教態度不一。這一時期佛像藝術出現了漢藏佛像藝術交融、交替影響的局面。
4.“影響至今”,作為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佛教造像藝術,它逼真傳神的造型手法不僅反映我國民間藝術家的技藝高超,還詮釋中國傳統佛像造像的意境和中國的天人合一,遵循自然的藝術境界。